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缘分

来源:作者:陈永章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我终于开始下笔写上世纪70年代末在古田一中教我的倪可源老师,我不由想,当年父亲对我说起解放初在凤都小学教他的倪可源老师时,心情是否和我现在一样。

倪可源先生

隔了二十多年时间,父亲和我先后成为可源老师的学生,我们间真的存在一种奇妙的缘分。

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秋古田一中也在“文革”后首次从全县各公社中学当年参加中考的学生中,录取一批成绩优秀者,编为高一(3)班,俗称“乡下班”。那一年,我们凤都公社考进古田一中的有陆开锦、叶学云、游万滨、祝晓雄、彭妤、魏新、朱婉萍和我八人。在乡亲眼里,我们就像中了秀才。

在古田一中上学后第一次回家,我很兴奋地与父亲谈起学校与老师。当我说到教语文的倪可源老师时,父亲眼睛一亮,马上打断话问道:“是不是长得高高瘦瘦的?是不是旧城沂洋人?”经过一番考证,我们认定曾经教过父亲的和现在教我语文的倪老师是同一个人。

倪可源先生(后排靠近团旗者)1957年元旦与少先队辅导员们合影

父亲告诉我,倪老师在凤都小学教书时很年轻,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高高帅帅,多才多艺,不仅书教得好,画也画得很棒,当年村里好多宣传画都出自他的笔下。父亲说起二十多年前的旧事,就像在说昨天刚发生的事,倪老师在村里的哪一面墙上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都记得清清楚楚。

回校后,我见到倪老师马上告诉他:“我父亲说你在凤都教过他呢。”可源老师微笑着问:“你父亲名什么?”我说了父亲的名字,他沉吟良久,还是没有印象。

倪老师教了几十年书,学生不知有多少,而父亲只在凤都小学念了两年书就离家学手艺去了,他对父亲没有印象再正常不过了。但这并不影响父亲对教过他的不多的几位老师感念一生。

父亲辍学后,先后跟他的两位堂兄学做木桶、学打铁,一辈子以打铁为生。他年复一年挑着炉箱和铁锤、铁砧,行走在古(古田)南(南平)瓯(建瓯)崇山峻岭间的一个个村落。每到一个村,父亲的住处就成了晚上村里青年的聚集点,大家等着听父亲讲古,因为父亲看过《说岳全传》《三侠五义》。“文革”前和刚改革开放的那几年,家乡的农民业余闽剧团十分活跃,父亲是团里的积极分子,白天打铁,晚上排练或演出。父亲台前台后都是骨干,登台能演小生、武生,回到后台会打板鼓,是乐队的指挥与灵魂,还当过导演,导演过《三请樊梨花》 。用现在的时髦话说,父亲当年也是“潮男”一个,乡村“文艺青年”一枚。父亲有这些经历,显然与小时候老师的教育打下的底子分不开。那仅有的两年学校教育让他受用一生,父亲对教过他的可源老师念念不忘自是情理中的事。

我本来就爱看小说等文艺书籍,再加上父亲与我两代人和倪老师间的师生缘分,倪老师在我心里就特别亲切。我也特别爱上他教的语文课。我至今仍能清晰记得他上课的招牌表情与动作。他上课讲到得意处,常常就会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身体在讲台上方向前倾俯,探询的目光充满笑意盯着你,但他并不是真的要你回答问题,很快他就收起表情,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出答案,然后把残粉笔头往角落一掷,拍拍手继续讲课。

高二文理分班时,我第一个报了文科班。倪老师与他的老师王福钟、学生李扬强三代名师同堂,教文科班的语文课,分别上课外辅导、古文和课文。李老师教课文,青春侧漏,神采飞扬,他的课像动人的诗篇。王老师当年已年过古稀,是古田诗钟、书法名家,他给我们分析古文怎么起承转合、出奇出新,他的课像生动曲折的小说。而倪老师上课,常常会离开课本讲一些内容,散漫开去,最后又收回来,他的课像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我爱上倪老师的课,最喜欢听散漫开的部分,因为这给我打开一扇扇窗,给我许多启发。

倪老师给我最大震动、最多感动的一件事,是把他布置我们写的假期日记以“大字报”的形式在校园里发表了。我记不清是高一的寒假还是暑假,倪老师要求同学们每人开学时交6篇日记。开学把作业交上后,我以为就完事了。几天后,经过校门口池塘边的宣传栏,看到围了很多人。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倪老师从同学们交的日记中挑了几十篇,用毛笔抄写下来贴在这里。这要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呀。我猜,开学后几天倪老师一定是没日没夜在忙这事。我一篇篇认真看下来,发现自己有3篇日记上了“报”。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登“报”。我当时热血全往头上涌,整个人傻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我当时就像被雷劈了。

今天回想起来,或许就是这次“雷劈”帮我劈开了日后的职业道路。1980年高考,我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本来在机关工作的我,主动选择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当了报社的记者编辑,写、发文章成了工作任务,在新闻工作岗位上近30年,公开发表的自己写的文章字数以百万计,编辑审发的文字更可以千万论,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奖也获过60多次,但再也没体会过当年那种“雷劈”的感觉。

1978年,那已经是38年前了,父亲40岁、我13岁,我们一起谈论着共同的倪可源老师。而今天我已经年过半百,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纪念倪老师与我们父子两代的师生缘分,祝福老师健康长寿时,父亲早已不在。当年在古田一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的逝去了,有的老去了。老师当年教给我们的知识,很多过时了,很多淡忘了。但老师给我们的爱永远不会老去,永远陪伴我们前行。

在我心里,老师的爱永远郁郁葱葱。

 

陈永章,古田一中高中1980届校友,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古田、宁德、石狮等地工作过。现为福州日报编委、编辑部主任,曾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