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严明廉洁的黄益盟校长

来源:作者:程华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黄益盟校长,1944年12月出生,古田县松吉乡浣溪村人。他少时就天资聪颖,刻苦自励。父亲为邮电局干部,长期在外地工作,青少年时期的他也多客居他乡,先后就学于福鼎一小、福鼎一中初中部、福安一中高中部。1963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生物学系,1968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时逢“文革”,毕业后被下放到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3月安排到中学,其后任教于福安城关中学、古田泮洋中学、古田一中、漳州第三中学。益盟校长每到一校,皆有口碑,而他在家乡古田任职期间(1976.9—1997.4)的事迹更广为同事、学生和乡人传颂,谈来令人齿颊留芬。

黄益盟校长

 

1976年9月,益盟校长调到古田县泮洋中学任教,他当班主任,对学生既一丝不苟、敢抓敢管,又耐心引导、说服教育,所带班级班风大为改变,在年段、学校处于领先地位。其后担任学校主要负责人,还兼任三门学科教学。他注意用教育理论指导工作,又以身作则团结全体教师齐抓共管,使学校从乱到治,校风发生极大改变。1979年,泮洋中学28个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大学本科录取2人,中专录取3人,名列当时农村中学前列。

 

黄益盟校长和陈祖泽老校长()、黄育涛副校长()

 

据当年同在泮洋中学任教的吴彩润老师回忆,当时学校教师宿舍缺乏,住宿条件简陋,为了让老师们有个住宿的地方,学校把一间教室用木板隔为两间,搬进学生用的双层床架,这样的房间要安排四到六位年轻教师同住。学校食堂只负责帮助老师蒸饭,菜需要老师自行解决。于是老师的宿舍又兼厨房,房间里的旧课桌既是办公桌又是灶台,放个电炉,安只铁锅就可炒菜。下课后,老师们回到宿舍就忙着洗菜炒菜洗碗刷锅,锅碗瓢盆交响曲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而益盟校长时为泮洋中学负责人,他在生活方面与他人一样。当时吴彩润老师已有家室,年岁稍长,益盟校长照顾他,让他和自己同住一间斗室,房间逼仄,并排放下两张床架后,几无余地了。

益盟校长为了学校发展可谓殚精竭虑。师资缺乏,他就当全能教师,哪个学科缺他就顶哪个学科,而且都教得很好。1979届高中毕业班缺化学老师,他二话不说扛起重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带领下,全校老师亲如一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不到两年,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以其公心、爱心、勤勉之心感动全校老师。评优、评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都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符合条件的老师各自列出自己的成绩,全体老师投票决定。尊重事实,听从民意,泮洋中学出现了风清气和的大好风气。

益盟校长常说:“要当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个好教师。”不管是在泮洋中学(1976.9—1981.2),还是在古田一中;不管是一个普通老师,还是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中学教师的身份。除了赴教育局任职期间(1986.7—1989.7),他都没有离开三尺讲台,他一直担任生物教学工作。“行政、教学双肩挑”,是他担任校长后率先垂范,继任诸校长发扬光大,至今已然成为古田一中传统。

黄益盟校长(右二)陪客人参观教学设施

 

益盟校长的教学水平十分高超。“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多年以后,古田一中1981届校友林婷婕对益盟校长的课堂还记忆犹新,“他长得又高又帅,一般老师的板书只能写到黑板三分之二的高度,他可以写到黑板上沿,而且他的板书是那么工整美观。他上课的声音不大,很轻,但句句都敲在我们的心坎上。他引导我们轻松学习,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提高我们逻辑推理能力,他常对我们说‘回去看看书,重点掌握就可以了。’高三这一年我英语、物理和生物读得最好,尤其是生物。每次生物考试,我总是很快就做完试题,剩下的时间没事干就看别人考试。我们那一届生物科刚恢复高考,满分为30分,我的生物成绩按100分测算为86分。后来得知,这个成绩是我们高三(4)班女生中最高的,我有幸成为整个班级为数不多的大专上线的考生之一,毅然选择生物专业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益盟校长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合格学生至少应该遵守《中学生守则》,学习努力,尊敬师长,心中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大的品德缺陷,调皮一些问题倒不大,往往在校时较调皮,入社会后反而容易适应,更有出息。这样的学生更应该得到老师的耐心引导。

他经常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上层对课程改革,教科书的编写都渗透了这样的要求,各级考试的试题也不断翻新,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也是迫在眉睫的事,靠死记硬背是绝对行不通的方法。但基础知识又是再怎么改革也改不掉的东西,各科教学的基石还是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应对万变的试题。”

课外时间,益盟校长还执著于教改研究,撰写教学论文10余篇,自制的两件教具在省级获奖,撰写的科技电影脚本《植物的根》被中央电教馆采用。

1986年7月,益盟校长调任古田县教育局副局长。任职期间,他分管人事,思想政治教育、纪检、中学管理等方面工作。领导的评价是:任劳任怨,顾大局,讲原则,为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989年7月,益盟校长回到古田一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消息传出,亲戚朋友惊诧,说:“好好的副局长不当,偏去当什么‘受气’校长,这个家不好当。”“当了许多年的副局长,官声又好,当局长都有希望,怎么又吃‘回头草’回到一中去,工作会好搞吗?”因为一中是全县教育质量的窗口,40多万双眼睛紧紧盯着,工作苦,任务重,压力大,明显是个苦差使。但他却说:“既然组织上认为我回一中比较合适,我就服从组织调配,尽心尽责工作。”

 

1997328日,黄益盟校长在一级达标学校授牌仪式上讲话。

 

下车伊始,住宿还没有安排妥当,他就一头埋在学校的教改之中。他到学校的档案资料室里认真检阅了学校管理的条规及所产生的效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从教职员工那里听到了现有学校管理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薄弱环节;行政班子会议上分析了学校管理的现状,指出了现有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教改的要求,大胆提出在宏观上建立‘中学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使管理条例尽快出台,那一段日子,校长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他亲自撰写的《教职工岗位责任制》、《班主任申报聘任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教职工课时津贴制度》、《学生奖学金和违纪处罚条例》等相继出台了。

益盟校长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要成为一方圣洁净土。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必须树立清廉之风。领导更要率先垂范,他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年近古稀的陆文平老师回忆他与益盟校长的往事,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没有跟他接触,你是无法想象他的清廉程度。暑假的一天,黄校长碰到我,他说想邀请我一家和他一家去屏南玩,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临行前,黄校长郑重严肃地告诉我:‘这一次我们到屏南去玩,纯属私事,所有的费用我们自理。千万不能把这个事情告诉屏南的朋友、领导,不要让他们接待。’我答应了。到屏南后,我们到白水洋、鸳鸯溪玩了一天,这两个地方谷幽林密,景致优美,我们两家人流连忘返,游兴未艾,准备住上一宿第二天继续游览。没想到这个事情被屏南县相关领导知道了,他们准备晚上宴请我们两家。黄校长知道后,就对我说:‘文平老师,我要改变计划了,傍晚我就回古田,晚宴我就不参加了。’我们两家人当日傍晚就乘车返校。”

这方面,林剑英、郑恰明两位先生也有过精彩的新闻报道:1991年,一中要建教学综合楼。一天黄昏,他回到家,妻子告诉他,刚才某工头来过,硬扔下一袋水果。他打开水果袋,发现一个红包,里面是齐崭崭的一迭半寸厚人民币,他的脸一下子变了。他立即赶到工头房间,把钱重重往桌上一放,严肃地对工头说:“请你把钱收回去,今后不许再来这一套。”当他看到工头赧颜垂首的窘态,他的口气和缓了些:“只要你保证工程质量,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支持,我不会为难你。”4年后,在反贪局的审讯室里,这个工头在承认其向其他人行贿的事实后,特意谈了黄益盟拒贿的事,他感叹地说:“10多年来,我走南闯北,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像黄校长这样洁身自好的人还真少见。”

堂姐夫想当一中门卫,他拒绝;外甥中标承包学校小食部,卫生搞不好,他辞退;父亲病故,请了丧假,当月奖金他自扣……

益盟校长主持校政以严格著称,尤其对有违师德师风之事可谓深恶痛绝。他认为一个合格老师应该要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爱岗敬业。

当时商潮涌动,人心浮躁。有一个学期,少数几个老师受到诱惑私自在外办起补习班。得到举报后,益盟校长立刻召开校领导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对策。与会领导一致认为,这种行为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极为不利,轻则影响到老师的专心教学,重则会分化瓦解一中的教师队伍,损害教师队伍的形象,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今后的发展,必须予以坚决制止。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他一方面大力宣传教师的神圣职责,宣传呕心沥血、不计报酬的高尚师德;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好私自办班的几个老师的思想工作,很快就制止了这个事件,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师队伍。

即使退休多年后,益盟校长对社会上培训、补习机构林立现象仍然忧心忡忡:“它们的存在和泛滥有它们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盲目攀比的需求,忽悠家长的一面;而学校自身是不是也有欠缺,才让这些补习班、培训班大行其道。假如学校的教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进,补习班、培训班还能这么有市场吗?我认为校外补习机构的猖獗是正规学校的耻辱。”

益盟校长治校极严,爱管“闲”事。一天课间,他巡视校园,走到教工宿舍,忽然传来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驻足细听,是洗麻将牌的声音。他即面露愠色。同行干部以为娱乐不影响上课不必追究,他却不以为然,叩门而入,厉声训斥,声震屋瓦,众人都瞠目结舌,惭悚不已。此后,校园不闻麻将之声。他规定门卫定时开关大门,教师不得自备锁匙,夜晚外出老师都不敢迟归。他要求教师站着上课,他认为坐着上课不便巡视课堂深入学生,久而久之易生怠惰之气。

 

20131270周年校庆期间,黄益盟校长在林永春(左一)、黄育涛(左二)、陆德舜(左三)和吴彩润(左四)四先生陪同下参观师生校友书画展。

 

他在教学管理上有他很独特的一面。只要有空,他就深入课堂听课。他听课从来不事先打招呼,有些老师甚至上了半节课才发现,这样弄得老师们都很紧张。他听课是有目的的,他往往选择那些新老师或者学生反映教学有问题的老师的课去听,有时他连续听一个老师几节课,他觉得满意了,就不再听了。这无疑给老师们带来极大的压力,但恰恰是这一个手段促进了老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益盟校长听课闻名遐迩,1994年《闽东日报》、《福建日报》都刊登了黄校长深入课堂听课的照片。

那几年一中从农村选拔教师,益盟校长也都是自己去听课,他带上教务处两位主任、相应的科组长,四个人组成了一个选拔小组,选拔小组连听两节课,认为好就确定,认为不好就否决了,事实证明这种选拔教师的方式是相当正确的,的确为一中选拔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对中学教育,益盟校长有清晰的定位,他认为“中学属基础教育范畴,它的任务和目标是教育青少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基础的学识,身体健康的祖国的公民,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或参加社会劳动打下基础,因此必须具有战略的前瞻性”。

 

   1990年黄世平校友载誉回校,受到热烈欢迎。左一为黄益盟校长,左二为黄世平校友。

 

他重视学生学习,也重视良好精神和品质的培养。有一件事情,益盟校长印象深刻,他说:“1993年为了迎接校庆50周年,学校扩大了操场。操场周围的护坡,台阶式看台,300米跑道都已完成,新扩大的操场一片黄土,下雨泥泞,刮风尘土飞扬,很煞风景。那年代塑胶材料还没有问世,就是有了塑胶材料,按现在的造价,一百多万元的经费,学校也是消受不了的。因此学校决定自力更生,发动同学们利用劳动课时间到学校周边寻找适合的草皮把它移植到操场上。号召一出立即得到各班级的响应。总务处采取各年段各班级划分包干区的形式,把所有该铺草皮的地方划成36个区域(当时全校六个年段共36个班级)由各班包干完成。同学的热情很高,下午是劳动课的班级,中午就早早地开始行动,寻找草皮、起挖、搬运、铺种、浇水,各班主任安排得井井有条,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除了肩挑,还用板车拉,大大提高了效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不花一分钱,一大片茵茵绿地就呈现在一中校园,呈现在师生们的视野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事虽小,却体现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热爱学校和勤俭办学的精神和品质。如今,我们的校园整洁美丽、教学设施完备而又现代,恐怕再也不用靠同学们的肩挑、手刨来改善校园环境,但这种精神和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大大发扬。”

他说:“我一直认为升学率还是要的,没有一定的升学率,学校无以立足,就很难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教师。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又是不可取的。提高升学率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统一的,并不是矛盾的。”

“唯分数论”甚嚣尘上的今天,益盟校长的这些教育理念也许不合时宜,但目光稍长远的人不难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要义,教育不能过分急功近利。

回忆起一中的生活时,益盟校长满怀深情地说:“我觉得一中一天中最美的景象是‘早读’。不论酷暑寒冬,不论阴晴雨雪,早晨7:30的铃声响起,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交响曲。此刻,我一般在教学楼前巡视,听到这‘美妙的交响曲’,看到一个不缺的在岗的年段长、班主任,带头的语文或英语老师,我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为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我想,不仅是我,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也都会陶醉在其中。这情景是一中的传统,是一中学生勤奋读书的一个缩影,一种精神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解题,埋头于题海。朗读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巩固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和涵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科要重视朗读这一学习方式,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应该要把这一种传统传承下去。”

雷贤平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时我们的黄益盟校长就是一位很严肃而又让我们尊敬的领导,他每天早读时间都会背着手到教室转转,对准时到岗的班主任点点头表示肯定与赞赏;如果哪位班主任没到岗,他就会在教室门口站一会儿,但他不批评班主任。看到迟到的班主任来了,也就点点头,把班级交还给他。之后,班主任也就都不敢迟到了。他曾对我说过:“我是来看看学生,让他们先安静下来早读,早上的时间宝贵。”我悟出一点:温和也许更具力量。

对此,包丽英老师也深有感触:那年我的孩子还小,家务事情繁多,又担任班主任,真是很辛苦。一天早读我因为事情耽误了点时间,等我匆匆忙忙跑向教室时,远远就看见益盟校长站在教室门口了。我很不好意思,赶紧加快步伐,益盟校长看到后,微微一笑:“丽英老师,不用跑,我知道你最近家里忙。”说完他就慢慢地离开了。一个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传达的不仅仅是益盟校长对老师的一份理解,更是对老师的一份关爱,但留在老师心中的将是难以忘怀的温暖。

“点点滴滴皆为品,一枝一叶总关情”,益盟校长奉献给师生员工的是一片真情。

有一年,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民办职工去世了,益盟校长带头捐款,其他老师纷纷解囊相助,共捐款2000多元,送去大伙的一片真情,使他的家属度过难关。

年过半百的教高中物理的陈老师,工作勤恳,虽然血色素只剩4克,曾几次晕倒在讲台上,但还是带病坚持上课。他家住房不足15平方米,三代同室,却没有向学校提出分房申请,益盟校长就在分房领导小组会上提议,经研究当场拍板,分给他一套新房。

有一次校团委组织团员到石塔山慰问驻军,回来时为雨所阻,迟迟未归。益盟校长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询问情况,又不断拨电话给学生家长,告知原因,让其放心,随后他就站在校门口一直等到晚上8点学生全部回校,他才回家吃晚饭。

陆文平老师说:“有两件事,我终生难忘。那年,一中教工集资建宿舍,申请的交一定金额给学校,用利息抵以后的房租,以此筹集建房资金。方案公布后,因为当时对此不少老师有不同看法,我想观望几日再做决定。我当时借住在他楼下黄星海书记房间,黄益盟校长特意嘱咐我及时缴钱。没料到,几日后中午,黄校长的孩子上门来请我去他家。我不知何事,急忙登门。进屋没见到黄校长,他的妻子从屋中拿出一本存折给我,告诉我黄校长看我未交款,担心我经济困难,所以把自家的存款数千元借给我去缴款,等日后再还。我听了登时面露惭色,连忙谢绝,当即答应第二日即去缴费。

“另一件事是这样的,黄星海书记离休后要离家外出一段时间,我当时在校内还没有宿舍,他将宿舍借给我住,一方面可免去我家校奔波之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他照看宿舍。后来他生病住院想要回到一中养病,得知这个情况后,我赶紧腾房清理卫生。那天我做卫生时,黄校长恰好路过,他跟我聊了几句,当他知道了我做卫生的目的时,就马上进屋要跟我一同做,我极力劝阻,‘这怎么是校长做的事情呢?而且我借住人家的房间,主人回来前,做好卫生归还是我应尽的义务。’黄校长认为黄书记久病将归,为他做点事情,本是人之常情,也是校长之职分。他不顾我劝阻,捋起袖子挽起裤腿,和我一起打扫卫生。天花板上有几丝蜘蛛网,伸臂踮脚,还是无法擦拭。黄校长就搬来一张木椅,站在上面用力擦拭,木椅年久失修,突然木椅猛烈晃动,黄校长没有防备,跌落在地,手臂重重砸在地上。我闻声赶来,黄校长一手按着肘关节,脸色苍白,神情很是痛苦,我关切地问他怎么样,他却回答我没什么。因为关节肿胀,无法曲伸,我陪他到医院诊治,医生诊断为关节骨折。事后,黄校长再三叮嘱我千万不可声张告知他人。至今,他的手臂还是无法正常伸张。”陆文平老师感慨地说,世间上这种人真的少见啊!

益盟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八年来,古田一中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1993年,古田一中通过省二级达标学校验收;1997年成为全省22所省一级达标学校之一。1989-1997年8年间,学校高考上省专线以上人数位居全区第一;初中的教学质量也连年上升,中考优秀率达70%,及格率保持在97%以上。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在省传统项目学校年赛中从24名逐年上升到第8名。学校自筹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先后获省文明学校、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等项省级荣誉称号。益盟校长因工作出色,先后被选为县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常委;还先后被聘为宁德地区中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委员;1989年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90年获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十一

1997年5月,益盟校长调任漳州三中校长。临行的那一天,得知消息的师生自发前来欢送。老师与同学自觉地排成整齐的队伍站立在校道的两侧,从益盟校长宿舍楼下一直延伸到学校的门口,天气不是特别地晴朗,师生的心情也很是伤感,校长一行从夹道走过,向师生挥手,师生们只说一句话“校长再见”,然后就依次跟上,队伍慢慢地移向校门口……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有一年蓝良就老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恰好与一位漳州三中老师同室,闲谈间提及益盟校长,那位老师赞不绝口,益盟校长下车伊始,大刀阔斧,调整班子,严明校纪,端正校风;又想方设法兴建教师宿舍,解决教师职称问题,老师安居乐业,学生勤勉向上。益盟校长治校几年间,漳州三中面貌焕然一新。

退休后,益盟校长常客居昆明,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

参考资料:①《清清流水之歌——记第一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黄益盟》(1996年9月29日《古田报》,作者郑恰明、丁盛官、程国栋。)②《廉洁奉公的黄益盟校长》(1996年3月25日《闽东日报》,作者林剑英、郑恰明。)③《从板着脸到灿烂微笑——从三封学生来信中看我的成长》(《福建教育》2012年第2期,作者雷贤平。)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