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如师如友如兄弟

来源:作者:林继敏发布时间:2020年03月3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离开母校古田一中,一晃四十多年了。我在母校,从学生、校办厂工人到民办教员,时间长达八年半之久。提起母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与李扬强、游友基、魏永嘉三位老师之间,在那特殊年代里,结成的莫逆师生情。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文革停学,十四岁下乡学艺,做了三年木工。一九六九年九月母校复课,我赶回报名,心中只想找个好老师,忝列他的门墙,实现自己久违的文学梦。

复课时,我先后就读一连二排和学工班,李扬强老师始终教我们语文。老师很有才华,中文根底深厚。讲课时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且条理分明,明白流畅,娓娓动听。我对老师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时常写些习作,请老师批改,老师总是很乐意。那一次次批语,给我不少鼓舞和启示。

毕业后,我留在校办工厂当木模工,常年住在学校一号楼学生宿舍。简陋的宿舍,成为我们休息、阅读、相聚的地方。三位老师是常客。大家没有拘谨,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他们是我的老师,又是忘年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总觉得另有一番滋味。

文革期间,文学书籍出版得少,买新书很不容易。友基老师爱好藏书,我经常托购和借阅书籍,他从不推辞。他还常常抱一大摞书与杂志放在宿舍,供大家阅读,有时读完后大家还谈感受。在这方面友基老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让我为之叹服。空余之暇,我和老师交往甚密,发现他们治学勤奋,涉猎深广,熬夜苦读也很平常,这在知识就是垃圾的年代是很少见的。友基老师苦心孤诣,孜孜不倦,付出大量劳作,以惊人的毅力,从事中国古代、现代、当代的文学研究。今天,老师终于成功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有新书出版,他总要送我一本。我爱读他写的书。我为老师的学术造诣感到由衷骄傲。

魏永嘉老师多才多艺,儒雅洒脱。老师的文章,有一股清新、秀丽的散文气息,笔触隽永,饶有诗意。老师曾经一再关心鼓励我。他告诫我说,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得有广博的知识,而这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坚持,必须珍惜时间,饱览群书,博闻强识,不断积累,才能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这样,最后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年老师的教诲,我至今还铭记在心。

永嘉老师调到建阳师范学校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记得分别十年后的一次相聚,那天晚上在我住处,我们倚床而坐,倾心谈到天明。他被评为全国中等师范学校优秀校长,荣获教育部全国曾宪梓奖励基金会表彰。只是这些我从未听他自己谈过。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老师忘记自己的初心,他说:“国家培育我师范大学毕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

这里,我还必须谈谈引导我对古诗词产生浓烈兴趣的启蒙老师游庆喜老先生。老人家和蔼可亲,他是友基老师的父亲,与我非常熟悉,我们之间无拘无束。他还先后介绍我认识了赖再和王福钟两位老先生。我们一见如故,后来成为很好的吟友。我现在能够作诗填词(尽管不尽如人意),全赖三位老先生的辅导之功。

三位老前辈为人光明磊落,心存厚道,古文造诣都不平凡。他们是古田诗坛著名诗人,作品颇多,扬名海内外。初学写诗,我每写好一首,便请修改,他们无不十分高兴,经常为一字之安,煞费推敲。游老先生告诉我说,闽音近于古音,特别是我们古田人,一开口就可分辨平仄。他毫无保留地将作诗技巧传授给我。回想相互酬唱的那段日子,真是既充实又快乐,但现在已不复可得。赖再、游庆喜、王福钟三位老前辈已先后谢世,他们永远留在了我的诗词里。

往事如烟,但四十年前在母校结下的如师如友如兄弟的师生情谊,我十分珍惜。四十年来,我的老师们努力拼搏,大显身手,成绩斐然,成果辉煌,实在令学生震惊。古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借这句话来称誉我的老师,以寄学生景仰的深情!

 

林继敏,古田一中高中1973届校友。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