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音乐史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古田一中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40年代县立中学建校后有专任音乐教师1人,各班每周开设1节音乐课,按《中小学新编课程标准》选编教材,教学设备唯有一架破旧风琴,课堂教学以教唱为主,亦讲授简易识谱知识。
    50年代至60年代初,只有音乐和美术兼任教师1人,1963年由原美术教师改任音乐教师,每周在初中各班级开设1节音乐课。按新编教学大纲,教师选编教材,仍以教唱为主,注意结合形势任务,教唱革命歌曲。学校设有音乐厅1个,置有风琴,还有一架40年代末购置的旧钢琴。课堂教学注意讲练结合,加强基本乐理知识讲解和唱法训练。1969年复课后,学校安排一名擅长音乐的物理教师专任音乐课,而课堂教学时有时停,往往被学工、学农活动所占用,教学难以按计划进行,多为应时教唱《语录歌》、京剧"样板戏"选段和流行的歌曲。
    70年末,学校音乐师资不足,教学受影响。80年代后,先后配置2名专任音乐教师,音乐课堂教学得到加强。学校购置了钢琴,手风琴等教学设备,设有专用音乐教室,教学按照新编教学大纲和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较为系统地讲授简谱和五线谱两种版谱的音乐知识,并寓教于乐,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80年代末,在高一、高二各年段班级开设音乐课,提高学生音乐演唱和欣赏能力,学校强调把音乐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
    90年代以来,逐步实现电化教学,开设多媒体教室上课,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致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唱为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避免以唱为主,重视多听,启发学生在"闻乐而思"中发挥生活的联想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民族化音乐教育,从民歌学起,对高中学生以欣赏为主,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传统的经典的音乐作品的精华,并引入摇滚音乐,以扩大艺术视野,让学生从多层面多品种接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中学生感受能力和年龄特点,注意从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及作品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性考虑选材,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逐步从官能的欣赏进入感情的理智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与智力。在视唱教学中,音乐学科还针对学生难唱好附点、休止行、切分音、三连音等难点问题,运用代替法进行了一系列教改,取得了明显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2002年教学开放周中,得到兄弟学校同行的好评。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