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七十周年校庆专栏>母校情怀 > 详细内容

人为主体 史重传人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程建新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校是由师生组成的,学校的历史是师生共同写就的。从校史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从教学效果和影响而言,学生是主体。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成了校友,服务社会,乃至成为各方面的栋梁精英,他们也都在传扬母校的名声。

我们古田一中将迎来七十校庆,这是十分喜人的事情。七十年来,在我校服务的教职员工近千名,毕业生近四万名,这里有许许多多可写之人,可记之事。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人事都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非常可惜。

古一中初创时期的情形,《古田教育志》和新编《古田县志》都有记载,只能得其崖略。而陈祖泽、秦维本等老先生深感记录之重要,写下数篇回忆文章,亲历亲闻,真切可感,成为我县现代教育史上的珍贵资料。但那时师长们的形象风采,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就无从领略了。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丕变。张洪炎先生的《点点滴滴思校园》一文,正好写出了那个时代作者在一中的生活和感受,照见其时一中的校园、读书、若干教师和同学,洋洋洒洒六千多字,非常真切可感。此文编古田政协2011年所出的《古田旧城记忆》一书,有较大压缩,有些地方就不那么真切了。比如原稿有二三百字写到钟亭,可以看出,钟声深印在那时学子们的脑海之中。减缩后,就显得平淡了。然而彼时师长们的生活教学,也因文字缺失,不得其详了。

一中迁到松台山,已逾半世纪。就我孤陋寡闻,都没有读到老师和校友们有关回忆性文章,这应该说是个很大的阙典了。

六十周年校庆,学校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一项是编成校志,对我校六十年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翔实的记载。其中人物志部分分量较重,就中所记校长、教职员工和校友有80多人,并将能够收集到的达到一定地位或职称的的校友,都一一列表简述,成为全书亮点之一。

校志中有些传记挺可感,耐人寻味。比如陈祖泽老校长为创办学校身先士卒,日夜操劳,黄益盟校长廉洁奉公,胡嘉谋校长在教学上的不懈追求和办学上的勇于开拓进取。老教师中,陈学庚和魏功华在数学方面各有特长,陈学庚要与魏功华搭档,经常到功华老师课堂上听课,两人一起常常备课到深夜一两点。老辈教师的谦虚、好学、执著和奉献精神,都是后学的表率。校友介绍中,看出梁敬泗教授是位非常严谨执著的学者。附录甘景梨校友的自述,见出其极为刻苦好学、有胆有识、勇于自我牺牲,故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篇很实在的自传,非常真切,启人思考。当然,校志的容量有限,体例所限,一般难以详细,缺乏细节。

因而,在校史建设方面,鄙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一是我校历任教职员工之中,有相当多人物值得书写,可以自我介绍,可以亲友、同行、学生等作回忆,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二是部分出色的校友,学校应该邀请他们写回忆录,多关注他们的事迹,多收集报道他们的文章。三是校园生活、学校变迁等方面,也值得关注,也应留下更多的文章和图片。同时在学校网站开设这方面的专栏,引人去回忆、商讨、评述等等。在此基础上,今后适时将这方面的书面文稿和电子文稿加以选择,编成专辑,延续下去。这样,我们的校史就会更真实丰富,校园的文化和精神就会得到更多更好的传承。

我国史传传统,人物为主,一以贯之。但是,历史需要盖棺论定,著名人物往往是下一代史官写入史书,难免会流失掉很多史实,难免失真。

我们校史上,许多出色的教师,因为生前自己没有留下相关文字,他人也没有写什么回忆文章,随着光阴流逝,最后也就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无可追寻,非常可惜。

就语文教师而言,就我所知,值得笔而记之的就不少。已故的如甘清英、王远甫、赖再诸先生,高才特识,大名鼎鼎,而今知者寥寥,若要撰写回忆文章也很困难了。健在的,九十高龄的倪可源老师,是我校元老级人物,应该写写他,而倪老博学强记,思维清晰,还应该请他多回忆一些往事。退休的有李扬强、游友基、张灼然等老师,相应年轻的有姚锡奎、陆敏、林建英、曾香阜、雷贤平老师等等,都是佼佼者。健在者,可以请他们自己写,他人也可以写他们,可长可短,形式不拘。当然,应该尽量本于真诚客观,优点和缺点都可以写。

不仅如此,普通教师和校友,同样可以写写自己和他人,有的也可能成为校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珍贵有趣的记忆。

一点私见,奉献出来,借以抛砖引玉,深入探讨,有益行事。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